设为首页添加收藏

您的位置: 主页 > BB视讯新闻 > 公司新闻
公司新闻

BB视讯:上海唯一的胡同位于寸土寸金的闹市区过去入住就需交17根金条

发布日期:2025-05-10 来源: 网络 阅读量(

 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,有着“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”这样的说法,它们象征着上海深厚的文化底蕴,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故事。BB视讯官方入口上海的弄堂纵横交错,每一砖每一瓦都见证着过去的岁月,早已成为海派文化的象征之一。相比之下,北京等地则习惯用“胡同”一词来形容类似的街巷。很多人认为,上海只有弄堂,北京只有胡同,但其实并非如此。北京也有弄堂,而上海则有唯一一条胡同——大胜胡同。

  我们前文提到,德莱蒙德住宅经过改造后,成为了老字号品牌馆向外开放,而这一座老建筑所处的区域便是大胜胡同。大胜胡同位于寸土寸金的静安寺商圈,素来是上海的黄金地段,无论过去还是现在,这里都是城市的核心区域。大胜胡同的具置在华山路229-293号,虽然叫做胡同,但其实是一片真正的法式新式里弄住宅群,建筑风格与北京的胡同完全不同。那么,既然是里弄,为什么会取名为“胡同”呢?

  原来,这与当时大胜胡同的投资方有关系。上海开埠后,各种资本纷纷涌入,开展房地产开发。大胜胡同的投资方是天主教圣母圣心会,它计划通过租金收入维持传教事业。由于圣母圣心会的传教范围主要集中在北方,按照他们的习惯,他们将这一片住宅区命名为“胡同”。这个名字虽不符合上海的实际情况,却也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小插曲。至今,路口上方那四个金色的大字“大胜胡同”仍然提醒着人们,这个地方与众不同。

  大胜胡同的建设始于1912年,持续到1936年,期间建造了116幢三层砖木结构的住宅,分布在六条弄堂之中,呈现出一种行列式的排列。这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,又融入了西方巴洛克风格。那些拉毛墙面、精美的窗户、壁炉烟囱以及山墙等细节,镶嵌着清水红砖边饰,这些都成为上海新式里弄住宅的经典设计。简洁优雅的装饰艺术派风格,即使数十年后,仍然契合现代人的审美。

  根据《老上海百业指南》一书记载,上世纪40年代,大胜胡同周边的华山路已经是一个热闹的商业区,街上有洗衣店、食品店、木器店、诊所、水果行等多种店铺。大胜胡同也成了上海当时最为高档的社区之一。这里的每个单元都配备了抽水马桶和管道煤气,这在当时是顶级的设施。而住在这里的人,通常都是社会上层的精英,许多知识分子和商界名流都曾在此安家。对普通百姓而言,这里的租金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。

  据说,大胜胡同的居民曾回忆道:“当年,如果想住进这个胡同,单单是押金就需要交17根金条,每月的房租也相当高。”在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位著名人物——物理学家杨振宁。尽管他离开了上海,但他的父母和弟弟妹妹在1964年左右依然住在大胜胡同。当时,杨振宁的父亲生病住进了距大胜胡同不远的华山医院,居民们常常看到杨振宁的母亲端着饭盒,走到胡同口叫一辆三轮车,去医院探望丈夫。

  大胜胡同与繁忙的静安寺仅一街之隔,然而这里却是一个宁静的所在。即便是工作日的早晨,胡同里也很少见到居民出入,偶尔能看到外卖小哥的身影,或是一些工作人员在核酸检测点等待。这里的社区充满了浓厚的海派风情,走廊上铺着马赛克拼花地砖,房子门口的光明奶箱,窗台上生机勃勃的绿植,还有晾衣杆从阳台伸出,所有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上海特有的生活气息。

  历经近百年的风风雨雨,大胜胡同见证了上海从高级住宅区到普通居民区的历史变迁。它在现代建筑的包围中隐匿,默默保存着往日的故事,等待着有缘人去发现和回忆。